地球模擬器(EarthSimulator)是2002年3月15日開始運作的矢量型超級計算機,1998年日本科學技術廳(2001年1月6日與文部省合并為文部科學省)投入1600億日元經費,日本原子能研究所(2005年10月1日與日本核燃料開發機構合并為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共同開發,機體設置于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橫濱研究所(位于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金澤區)內。
"地球模擬器"是由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以及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共同開發的矢量型超級計算機。通過在計算機內設置"虛擬地球",以預測及解析整個地球的大氣循環預測、溫室化預測、地殼變動、地震發生等大規模計算為目的而開發,其原形是日本NEC公司的矢量型超級計算機"SX-5"。由640臺用來進行演算處理的"計算節點"(機體的長和寬均為1米1.4米,高為2米)和65臺用于連接計算結點的網絡設備構成。每個計算結點上配備有8個為8GFLOPS(1GFLOPS=1秒鐘進行10億次的浮點運算)的NEC產處理器和16GB的共享內存。計算結點和網絡設備由通信速度為12.3GB/秒的網絡連接,使用的電纜總長度達2800公里。整套設備共占用空間達3200平方米。開發始于1999年。開發費用總計達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
影響
2002年4月,在接受超級計算機的世界標準――"Linpack"的基準測試時,運算性能達到了35.61TFLOPS(1TFLOPS=1秒鐘進行1萬億次的浮點運算),是當時世界高性能的超級計算機。
由于其實際性能達到了此前世界高性能的美國ASCIWhite超級計算機的2倍以上(12.3Tflops),因此美國媒體甚至將其稱為"Computenik"(新造詞匯,表示美國自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以來受到的又一次重大沖擊)。